欢迎来到生活网

北京农学院植物学教授陈之欢:校园里的植物标本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植物   植物标本

2023-12-01 15:01:22 

11月底,北京农学院内,梧桐树的叶子飘落了一地。

一名白发老人背着红色尼龙袋迎风行走。 75岁的陈志寰在这里工作、生活了41年。 每天,他都会在校园里散步好几次。 作为植物学教授,他能说出校园里每一朵花草的名字,黄色的银杏叶、红色的枫树、绿色的菊苣……

退休后的陈志焕度过了一段漫长而悠闲的时光。 他要“利用余力”,而他最熟悉、最想做的就是教植物学。 2014年起,他在昌平多个社区举办植物课,教周边居民认识植物、制作植物标本。

上过他课的孩子们都称他为“植物爷爷”,他至今仍被称为“陈老师”。

社区植物老师

尼龙袋里正在举办小型植物物种展览。 当季的花、叶、果,应有尽有。 都是陈志寰“教诲”的瑰宝。

袋子里还有数十个塑料密封的植物标本。 每个标本都写有植物名称及其生物科、属和种。

还有一本我用来教学生的植物学教科书。 盖子上的塑料膜已经剥了一半,看起来很“旧”。 里面有大约一周前刚刚制作并放入的茉莉花枝。

陈志焕每天都会在校园里走一两圈,摘一些枝叶带回家。 也许有些会成为教学工具,有些会被制成植物标本送给朋友。

枫树的果实像金元宝,山楂树的叶子边缘有锯齿,金银花的果实有微毒,水杉是中国的活化石……上课时,陈志焕坐在哪里,周围都是植物。和植物标本。 。

2008年,陈志焕从北京农学院退休,继续在学院任教几年。 2014年左右,居委会找到他,请他在假期里教孩子们植物知识。 陈志焕欣然答应,提前准备好PPT,想好上课形式,为农学院社区的孩子们开设了暑期兴趣班。

经过多次讲学,陈志焕被昌平社区学院看中,被聘为社区学院教师。 他还逐渐为其他社区的成人和儿童开设植物课程。 谁想来就可以来。

“向居民介绍社区里的植物,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自然,拉近与周围环境的距离。”陈志寰说。

课堂上,陈志焕教大家如何识别植物、制作标本,以及用植物制作一些工艺品。 讲座的内容是根据事先收集的植物临时确定的。 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上课。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话。 陈志焕先讲了蕨菜,然后讲了薄荷。 让孩子们找到薄荷后,陈志焕问道:“薄荷能做什么?”

“可以做水”、“可以做薄荷糖”,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陈志焕笑着说:“小学生比大人听课更专注。”

制作标本时,先将叶子展开生活网资讯,夹在两张16克拉的白纸之间,然后在两张白纸外面夹一层海绵,上面盖上吸水板,加上固定板,包裹起来用绳子来固定它。 ,将其放入塑料袋中并放置几天以获得叶子标本。 陈志寰边说边做。

他还教大家用经典的方法制作标本,把树叶放进书里。 需要半个多月才能拿到标本。 书里有很多叶子,一受潮就会变黑、腐烂。 “所以你不能贪心,如果你贪心了,放了十几片叶子,你就留不住了。”

有时,他会带着大人和孩子参观社区,带他们参观周围的植物。 “这是一种每天都能看到的植物,每个人对它都有感情。这样谈论它比看照片更好。” 陈志焕说道。

大自然是最生动的教案

前大学教师陈志焕的情况也是如此,他带领一群学生在校园里了解植物。

北京农学院1996级学生诸葛鹏记得,陈老师长时间带他们去银杏大道巡视,介绍校园里的槐树、胆、刺。 他根据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一点。

那次社团活动是诸葛鹏和陈老师在大学里唯一一次互动。 诸葛鹏记得陈老师人很好。 只要他有问题,他都会耐心解答。

毕业后,从事园林工作的诸葛鹏和陈志焕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 有时需要请专家老师讲课,或者带大家上山看植物,诸葛鹏就会邀请陈志焕。 他知道陈老师喜欢植物,也热衷于这些活动。

陈志寰一生都在与动物打交道。

1948年出生于北京东城,高中毕业后参加农业劳动,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恢复高考后,陈志焕考入大学,面临选择专业和学校的。

农业是他最熟悉的领域,所以陈志焕选择了与之相关的生物。 除了当农民之外,他也只是个“学生”,只见过老师是什么样的,所以他选择了去师范学校,认为自己将来也可以当一名老师。

1978年,陈志寰到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 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农学院。 作为一名教师,陈志寰仍然抱着学习的心态,尽力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 他去图书馆借书,还去其他大学校园寻找更专业的人来学习植物学。

许多植物物种都用拉丁文标记。 陈志寰从未接触过拉丁语。 过了一段时间,他得知北京医科大学有老师开设了拉丁语班,他就报了名,学了拉丁语,然后教给学生。

在北京农学院任教时,他经常带着学生到田里实习。 陈志焕记得,植物学、树木学、生态学的老师带学生去百花山、灵山、九峰、森林公园看植物、采集标本。

在田间学习时,大自然是最生动的教案。 学生们背着厚厚的《中国植物志》和《北京植物志》,将书本与自己收集的实物进行对比,很快就掌握了知识。

认识新植物让你有成就感

“了解植物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 陈志焕记得,以前了解植物的方法极其不方便。 有一次,他带学生去野外时,遇到了一种不知名的植物。 陈志焕带回学校后,看了看《北京植物志》,把两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找了两本,第二天发现是薯蓣科的“薯蓣”。薯蓣科,学名: 。

了解植物的最好方法是跟随知识渊博的老师,不懂就问。 这是陈志焕的经历。

他还记得自己的恩师、恩师,还记得教研部最年长的老师,还有他的老同事。 遇到不懂的事情他总会向他们请教,而且总能找到答案。 有些老朋友早已去世了。 提起这些,陈志焕的眼角就闪出了泪光。

如今,“技术”方法也被用来识别植物。 打开手机上的识别软件,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植物。 陈志焕的手机上还有一些植物爱好者的微信群。 大家有不认识的植物都可以在群里发帖,总有热心的群友帮忙解答问题。

许多植物只有细微的差别,你必须反复检查才能确保它们正确。 陈志焕回忆,上大学前,他在圆明园工作时看到一株棉花,脑海中闪过宣传海报上看到的棉花图案。 “书本和现实突然变得一致,我恍然大悟。” 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

认识新植物的成就感就这样积累起来,成为他兴趣的源泉。 他研究植物学数十年,即使退休后也离不开这个领域“发挥余力”。

科普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 除了授课之外,他还组织编写了24本植物科学科普读物。 陈志焕本人也在抖音上录制了一段视频。 他看着这种植物,把它的名字、科、属等写在纸上。 最后,他用拉丁文做了标记。 他在视频中读到并发布了该视频,数百人观看了该视频。 。

“植物学实际上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也是科学的基础。” 这就是陈志焕对自己所教授一生的植物学的理解。 他表示,这也是他退休后从事科普植物科普、培养孩子们对植物兴趣工作的最大意义。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