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undefined
2023-08-17 14:56:29
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已整整20年。我刚开始担任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后来又担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全程参与和经历了这场史无前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充分感受到其中的甜酸苦辣,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使命和责任,并在此过程中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课程改革始终沿着 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行
坚持体现国家意志。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进行改革。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指明了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体育与健康具有天然的联系,2001年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将原来的体育课程名称改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入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在课程标准的内容部分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这与2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所有教育和体育方面的文件提出的要加强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更是强调了学校体育乃至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根本方向。
坚持课程目标为导向。每门课程都要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作出各自贡献,体育与健康课程亦如此。这就需要深刻认识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从育人的高度来设置课程目标。2001年版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改革总体要求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和202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虽然概念不一样,但目标和追求都是为了突破传统的“知识中心观”“学科中心观”,提出的以课程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想一以贯之,充分体现和发挥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坚持解决问题为导向。2000年我们在研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就十分重视针对解决主要问题开展设计。当时,我国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持续下降,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课程标准除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及划分五个学习领域外,课程目标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增强体能”,明确提出学生学练多种体能的要求,并提出参与项目比赛的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和202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将体能作为所有学生必修必学的重要内容,而且要求每节课都要有10分钟左右的多样化体能练习和适宜的运动负荷。
针对上世纪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氛围紧张等所导致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问题,200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课程理念,强调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都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大量的调研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体育课和体育锻炼。
许多学生上了12年体育课却未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针对这一问题,2001年版课程标准就已提出含有结构化教学内容和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要求。结构化教学内容为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体能、技战术运用、比赛或展示、裁判与规则、观赏比赛等;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为学练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及战术、展示一套动作、参与比赛等。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这些方面,并重视采用大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最终掌握1到2项运动技能。可以说,20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一直根据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在正确的方向上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课程改革加速了教育和课程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及国际教育和课程发展新趋势而展开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方式方法等都因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需要破旧立新、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发展。
20年的课程改革,我有三点深刻体会。
一是要反复讨论沟通,达成基本共识。这就需要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除学习课标研制组专家最新成果、报告外,我们自己还必须加强学习。为适应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我先后组织翻译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最新课程标准,并借鉴了大量体育课程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由于课标组由体育史、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制定、学校体育学等各方面专家组成,对同一个问题,大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需要不断交流、讨论甚至争论,最终达成基本共识。之后的课程标准修订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会专门讨论若干次,直到相对统一。
二是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因为课程标准是国家法规性文件,教育部要求课程标准研制组或修订组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包括多个相关部委,各省市教育部门、教研室、一线教师、社会人士及课程标准审议组等,这些意见对完善课程标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意见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年龄的群体,他们从自己的理解或价值观等角度提出修改意见,对这些意见还需要逐条书面回复,大部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都予以接受,但有的意见回复后对方不认可,还需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讨论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还要不断地写书面材料,有理有据地陈述理由,经常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妥协。因此,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是一个不断思考、讨论、完善的“烧脑子、折磨人”的过程。
三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制、修订和推广。在课程标准研制或修订阶段,教育部组织所有学科专家到北京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课程标准研制或修订完成并颁布后,则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工作,建立课程标准基地学校开展实验,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可以说,20年来的课改就是围绕课程标准研制和修订而进行实验、宣传、推广、研究、总结的过程,而我20年参与课改的过程,可以用“累并快乐着”来形容。
课程改革带来一系列积极变化
体育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20年前,当时学校里的体育教师都是在接受传统教育和体育教育思想背景下走上工作岗位的,可以说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普遍发生转变,具体表现在:突破了传统的体质中心观、运动技术中心观,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观;突破了学科中心观,树立了学生中心观,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突破了知识中心观,树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观,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观逐步建立。
体育教学方式发生积极改变。长期以来,我们基本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被动模仿练习的单一方式,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大改变了这一方式,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基本形成。特别是基于课程标准创建的中国体育课程模式正在全国逐步推广,改变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程式化、教学气氛沉闷乏味的现象,改变了体育课不出汗的状况,无运动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向有运动负荷、有技战术、有比赛的“三有”体育与健康课转变,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也符合“教会、勤练、常赛”的思想和要求。
多样化的体育学习评价基本形成。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主要是采用结果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课程改革倡导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达成三维课程目标或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改革20年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基本形成,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获得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20年来,在应试教育依然比较严重、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处于“小三门”地位、运动中的安全伤害事故处理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很不平衡、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课程改革联系不太紧密等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实属不易,应该充分肯定并发扬光大。在党和国家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度关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学生的身心健康必将大大改善。
(作者:季浏 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兼修订组组长)